pg麻将胡了试玩
创建于1980年,拥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十余年深耕不辍,pg麻将胡了试玩
始终瞄准信息时代前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建设信息资源管理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和科研高地。

pg麻将胡了试玩-麻将胡了技巧-pg麻将胡了2
学科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
本学科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拥有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布局、具备本-硕-博连续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拥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全面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国际顶尖信息联盟(iSchools)、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教育协会(ALISE)等重要国际机构成员,本学科在各类学科评级中表现突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01 学科代表 群英荟萃
连珍:中山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创办人
中山大学图书馆“荣誉馆长”

连珍,中山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创办人,中山大学图书馆“荣誉馆长”。1942年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新四军流动宣传队队长,中共温州中心县委青年部长,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和中山大学外文系讲师,广东省立法商学院英文副教授,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副主任等职。1958年起任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长,并兼任图书馆学大专班、专修科主任和图书馆学系筹备组组长。
连珍任广东省图书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顾问等。为广东图书馆学会的创立、壮大、发展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广东省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连宽:中国档案学的先驱

周连宽,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档案学家、历史地理学家。1928年广州中山大学肄业,1930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毕业,1932年武昌华中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历任上海市立图书馆馆长、广东文献委员会编藏部主任、岭南大学图书馆编目部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主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研究员、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等职务,中山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创办人之一。
周连宽先生于1980年开始招收图书馆学专业目录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并使中山大学成为我国四个最早开展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单位之一。他所著《档案处理法》《公文处理法》《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等著作享誉海内外。《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1987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评为“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谭祥金: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开拓者

谭祥金,中国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中山大学原资讯管理系(今pg麻将胡了试玩
)首任系主任,曾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是国家图书馆白石桥馆区建设的主持者之一。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专业。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至1987年,1973年至1987年任副馆长。1988年任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展览公司副总经理。1988年调入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任教授。1989年至1996年任图书情报学系(信息管理系)主任、1996年至1997年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著有《图书馆管理综论》《文献信息学导论》《信息管理导论》等。
骆伟:半生梨枣付,一纸岭南书

骆伟,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原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副主任。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分配至山东省图书馆工作,1985年10月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现pg麻将胡了试玩
)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等职。参编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骆伟笔耕不辍,著有《简明古籍整理学与版本学》《地方文献学概论》《双行精舍题跋校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等。
02 基础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成果丰硕
40余年栉风沐雨,几代学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实力书写学科辉煌。1993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40项,其中程焕文、潘燕桃、张靖所著《图书馆权利研究》和曹树金等所著《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出版;学院教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4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4项。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部分)
| |
| 1999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
陈永生:《档案充分利用的措施保障----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四》(论文) | 2009年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 2009年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 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陈永生:《广东省党政机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报告》(报告) | 2013年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 2015年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韦景竹,曹树金:《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重要议题:定密异议权及定密异议机制研究》(论文) | 2015年获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曹树金:《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实证研究》(著作) | |
曹树金:《信息聚合概念的构成与聚合模式研究》(论文) | 2019年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程焕文:《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精神——国家和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解析》(论文) | 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程焕文:《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图书馆学术思想发展》(论文) | 2021年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程焕文:《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论文) | 2024年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部分获奖著作
学院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凝练形成三个重点学术方向——国家文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面向创新发展的情报与大数据管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并培育出多项重要成果。
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基于特定领域的网络资源知识组织与导航机制研究”(曹树金教授,2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以分类存储和语义检索为中心”(程焕文教授,2016)
“近代广东海关档案文献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研究”(陈永生教授,2017)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张靖教授,201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知识产权情报保障研究”(韦景竹教授,2021)
“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的评价体系与提升策略研究”(张洋教授,2023)
近年来,学院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立足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瞄准国家战略,赋能信息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聚焦价值共生,致力于形成政产学研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原创成果案例
主导制订粤港澳多地公共文化/图书馆事业、档案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间文书元数据规范”“非遗分类与编码规范”获文旅部行业标准计划立项;主导起草广东省数字政府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并在全国推广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研究成果在全国多个城市应用,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子档案交接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成果应用于“广东省人大电子档案系统”,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证书
“中华古籍活化路径研究”成果被文旅部采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成果被文旅部采纳;“基于科学大数据的重大科技项目评价创新体系与模型研究”被广东省科技厅采纳,应用于全省重大项目评审
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取得系列高显示度成果:《广东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若干建议》、挂牌建设“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联合基地——高州观察点”,协同高州市联合出台全国首个乡村儿童阅读规划


学院程焕文教授、唐琼教授就“中国的全民阅读,有何变化?”这一主题,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
“基于科学大数据的广州市重大科技项目评价创新体系与应用研究”搭建“AI for Science”的知识底座,设计“科技项目评审智慧系统”,为评审专家及管理人员提供智慧决策支持

科技评审专家智能决策系统
与清华大学、智谱AI合作,基于千亿基座对话模型ChatGLM研发SYSUGLM校园对话机器人,开展百万级大语言模型关键技术研发系列横向委托项目

校企合作
03 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成效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周连宽、连珍、谭祥金等老先生筚路蓝缕创办学科教育,开启了华南地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开创了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突出位置,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

连珍先生主持工作会议
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三个本科专业和三个硕士专业(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均获得CILIP国际认证。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教学金课频出,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 | |
| | |
| | 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
| | |
| | |
| | |
| | |
面向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图书馆学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 |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 | | |
面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 |
扎根文化强国建设重大历史现场,构建‘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 | | |
学院加强学生行动力培养,促进师生教研相长。在导师制框架下,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科研活动。2020年至今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9项、校级项目87项;近三年有60人次发表学术论文;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比例达到100%,多名学生获得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攀登计划”重点项目立项,本科生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EMNLP 2022等发表论文,研究生获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立项。
04 搭建多层次学术平台,提升学术声誉
本学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学科大平台建设,目前拥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国家档案局首批重点实验室(“数据归档与档案安全”实验室)、广州市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等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并设有中山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部分科研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文理兼具优势,积极探索以本学科为主的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在“新文科”语境下实现学科拓展和转型,致力于创设“政府—学界—业界”深入融合的政产学研机制,搭建多层次的学术平台,建立学术声誉和学术话语权。设有千万级产学研合作平台,“中山大学-同略科技档案与信创联合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视科技数据智能分析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微柏软件工程电子档案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明动软件智慧档案联合研究中心”。
当前,学院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年轻化、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近90%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带来了活跃的学术氛围。近年来,学院主办多场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如主办“2023年信息资源管理前沿论坛暨全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学术论坛”“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信息资源管理论坛”“2024年信息资源管理前沿论坛”等。
结语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四十余载光阴荏苒,在一代代师生校友的不懈努力下,pg麻将胡了试玩
已经成为本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展望未来,学院全体师生将团结奋进,立足湾区,追求卓越,以学科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学科发展大事记
(1980-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