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互动 | pg麻将胡了试玩 “新生研讨课”:信息时代,引领未来

发布人:郑凯耿

-- 新生研讨课 --

编者按

卓越教学,就是要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中山大学积极探索“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新生研讨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推行小班化教学,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增加师生和生生互动。

 

一、课程概述

《新生研讨课:信息时代 引领未来》是pg麻将胡了试玩 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旨在促进新生完成大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转换,帮助新生初步树立研究学习、自主学习理念。同时,帮助新生了解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学术发展脉络,理解本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术兴趣,对未来发展作出初步规划。

 

 

二、课程内容

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由大学篇、资源篇和专业篇三大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内容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新生培养体系。大学篇主要关注新生如何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并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资源篇是针对新生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方面的认知与利用能力而设计的模块;专业篇则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量身定制的能力培养模块,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核心技能。

新生研讨课的三大模块

 

三、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由徐健、肖鹏、陈涛、侯剑华、周旖、李海涛、李岱峰、余维杰等多位教师共同组成,采取轮流授课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均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资深学者,研究方向涵盖广泛,涉及公共文化与文化战略、数字人文、科学计量与专利计量、档案管理、知识发现等多个研究方向。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自身学术特长与教学经验,精心备课,结合自身的研究视角和教学风格,为学生带来内容丰富且多维度的课程体验。

课程教学团队

 

四、教学模式

本课程使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中线下课堂主导,线上平台辅助,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教学形式包括:

1. 自主学习教学。通过线上资源库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包括视频、课件、阅读材料等,同时针对课堂讨论内容提前发布讨论主题,学生可根据个人进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提前了解课堂内容,准备讨论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与自主性。

使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 实时互动教学。借助超星学习通的实时互动功能,按学生分组开展在线课堂讨论、问答和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互动性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实现知识的高效传递、共享与交流。

课堂师生交流

3.答疑反馈教学。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定期答疑,快速回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与困惑,并通过反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

4.作业检测教学。通过超星学习通布置在线作业与测试,学生完成后系统自动批阅或教师评估,及时掌握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查漏补缺。

 

 

五、教学特色

课程还开展了“学院参访&午餐会”特色活动以及“与往届师兄师姐交流心得”“给毕业的自己写一封信”特色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与学院间情感连接。

“学院参访&午餐会”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所在学院的环境、学科特色以及师资力量。在活动中,学院老师和师兄师姐引导学生参观学院的各类设施,如实验室、教室和自习室等,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学院的学术氛围。同时,学院邀请资深教授和老师参加午餐会,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在轻松的用餐环境中,师生围绕学术发展、专业选择、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深度讨论。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学术和职业方向。

学院参访&午餐会

“与往届师兄师姐交流心得”是一项注重经验传承与视野拓展的特色作业,旨在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课程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和高年级学长学姐,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与新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或主题分享。在活动中,师兄师姐会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职业发展路径,分享关于课程选择、学术研究、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并解答新生在专业认知、学术发展以及职业规划上的困惑。学生通过与师兄师姐的交流,不仅能够获得切实可行的建议,还能深入了解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明确自身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这项作业注重互动性与实用性,为新生架起了一座通向成功经验的桥梁,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给毕业的自己写一封信”是一项极富仪式感的特色作业,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未来规划。在课程的初期,学生会被引导回顾自己进入大学的初衷,并畅想4年后自己希望成为的模样。学生通过书信的形式,向未来的自己表达期待、鼓励与愿景,这封信可能包含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学术目标、个人成长计划,甚至是对未来挑战的期许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项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当前思想与情感的一次记录,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时间胶囊,当学生在毕业前再次读到这封信时,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反思过去的努力与得失,进一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学生作业“给毕业的自己写一封信”

 

六、学生评价

杨昊达:在这门课上我清晰地认识到了高中和大学的思维方式不同,我们更多的要了解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我们不再是被动地输入,而是转向了输入与输出并行双轨的成长。不同老师轮流授课让我领略到了大学学术道路上的不同魅力,学姐的建议解答了我对未来方向的困惑,老师的批语更提醒了我要重视目标的确定。课堂上印象最深的是肖鹏老师教我们如何去扩散思维,让我感受到了大学不应该拘泥于某一条路,也不应该局限于前人走过的路。

李思绮:新生研讨课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知识架构与研究内容的相关介绍,也给予了我们大学学习与生活规划方面的指导。仍然记得徐老师问我们感觉高中和大学的不同点在哪;记得侯剑华老师告诉我们,迷茫的时候去行动就知道到底我们应该学些什么;记得肖鹏老师让我们写下笔的无数种用法,以此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学术研究……这门课程的影响将伴随我整个大学四年,甚至更远。

梁斯婷:通过新生研讨课,我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它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书管理或档案存储,而是涵盖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以及利用等一系列复杂且系统的工作流程,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挖掘和归纳,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参考、为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保驾护航等。

刘盈:通过新生研讨课,我了解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强调信息、情报和大数据三大要素,与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大数据战略紧密相关。因此,专业课程涵盖了信息系统、管理学、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等多个模块,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思维创新,旨在培养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基于此,我明确了未来的学习目标。

江晓曦:新生研讨课中,多位老师带领我们初步认识我们的专业。在这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方法的独特性。侯剑华老师围绕“研究性学习”展开课程,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问题意识培养研究型思维;肖鹏老师则围绕“实际应用中的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展开,他强调创新的本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介绍了SWOT、奈飞的思维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识别问题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