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焕文等 | 面向文化强国战略,聚焦文化人才胜任力: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实践
近日,由教育部指导、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主办的内刊《高校智慧教研》第8期正式出版,pg麻将胡了试玩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成果,程焕文教授、博士生王昊、周旖副教授撰写的《面向文化强国战略,聚焦文化人才胜任力: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实践》入选《高校智慧教研》内刊教研探索。

【摘要】“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被评为2023年度“典型教研室”。该虚拟教研室从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出发,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乏全国统一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系统性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定位欠缺3个关键教学问题,进而提出“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和建设策略。“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对高层次文化建设人才迫切需求,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胜任能力的构建,提出了“一个体系、两个重点、三大抓手”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体系;虚拟教研室建设;典型教研室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在“繁荣文化事业”部分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对高层次文化建设人才迫切需求,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胜任能力的构建,提出了“一个体系、两个重点、三大抓手”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
一个体系: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当前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设置中并没有直接指向以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目标的本科专业,与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相关的课程也是分散于图书馆学、档案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各有侧重并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1.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调研项目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立后,首先对国内外开设有图书馆学本科及相关本科专业院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设置情况以及“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国家文化建设的思路与需求,本教研室明确提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建设课程群,面向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治理体系、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让专业课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
2.共商《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体系”的建设,本教研室于2023年11月承办了以“公共文化管理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2023”。研讨会围绕《“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推动将公共文化管理纳入学科体系,依托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培养高水平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要求,聚焦公共文化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高校公共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本教研室成员单位代表、图书馆和文化馆馆长代表,以及其他学术支持单位的代表共200多人参会。
经过热烈研讨,会议最终形成《公共文化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由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三大高校的六家国家级机构联合发布。《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虚拟教研室、建立联席会议、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讨论核心课程体系、教材编撰、建设教学案例库、加强国际传播、开展人才培训等在内的十大行动。
二
两个重点:
教研室运行模式设计和教师培训工作
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其四大建设任务。本教研室将“创新教研室运行模式设计”和“常态化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作为工作重点。
1.创新教研室运行模式设计
本教研室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保障、公开授课、会议总结和档案管理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的运行和教研模式。本教研室还确定了开展工作的“抓手”以及激励制度设计,充分调动成员活力,有效推进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
2.常态化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本教研室针对各成员单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名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以细化的授课单元和知识点为轴心,以强化人才培养的担当意识为根本,每月定期组织精品课教师线上或线下授课,共建高校教师集体听课、观摩。目前,本教研室制定并实施了每两周一次的线上集体备课和线上教学研讨会两项制度,总结阶段性进展,安排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通过建设教学案例库,共享先进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共同进步,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教研室教师培训成效。
三
三大抓手:“金课”体系建设、
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本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聚焦共同发展的需求,共建核心“金课”体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联合提升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1.共建核心“金课”体系
本教研室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和“图书馆管理”两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及“公共文化导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在持续推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
搭建资源共享体系是教研室的工作重点,教研室结合各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制作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试题以及教学案例。目前,教研室已建成包含2个知识图谱、357个知识单元、525个知识点、74个教学资源的共享资源库,按照专题分类放置教学内容,并开放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和教学成果等功能模块。
3.联合提升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与大学生赛事
通过打造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成就提供平台。例如扎根文化强国建设重大历史现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公共文化机构构建“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从而厘清实践育人逻辑、重塑实践育人体系、升级实践育人平台。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以赛事促实践,将古籍保护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华典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未来,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将以课程群教学类为建设内容,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教学团队,打造一个理念先进、功能完备的虚拟教研室,形成“智能+”时代覆盖全国范围的新型基础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

本文原载于《高校智慧教研》2024年第8期(2024年11月),文章转载已获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