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周年·校友荟(二十四)| 束漫教授:以赤诚之心教书育人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校友简介

       束漫,女,管理学博士,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残疾人分会副主任,民盟华南师大“小蜜蜂”乡村阅读公益助学中心图书馆创始人,广东省图书馆学会未成年人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同年进入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束漫教授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项目,并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

束漫教授(右一)2016年10月在谭祥金和赵燕群老师家

1.关于大学生活

       师姐,在中大有没有哪些人或事给您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呢?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我的导师谭祥金教授。谭老师原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副馆长,后来调到信息管理系当系主任。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他不仅在国图当过副馆长,也在澳大利亚做过访学。我是92-95年在中山大学读书,当时系里面组织了两次会议,来自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有学术地位的专家参加会议,我们也参与了会务工作,在会议中有不少收获。

       作为校友,您希望大学生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是“我是谁”,第二是“我想做什么”,第三是“我能做什么”。您能展开介绍下您的三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人这一生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认知是不同的,要求也不同。所以,一是不能急躁,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轻易地放弃;二是年轻时多探索,勇于尝试。我在教本科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图书馆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时,他们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好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就建议他们要么坚持做一件现在必须要做的事——学习这些课程,要么就去广泛地学习,为将来做准备。

2.关于工作经历

       我了解到,师姐您初选图书馆学是因为自幼身体单薄,但从开始接触图书馆学到现在,您坚守了三十多年,您是怎么开始热爱这门学科和行业的呢?

       这其实有很多机缘巧合。首先,我觉得从事本专业的研究更方便。其次,我在班主任的介绍下知道了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大学。92年读硕时,导师带着我们参观深圳图书馆,参加了图书馆的一系列活动。研究生毕业后,我自然而然地到了大学图书馆工作。因为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图书馆,所以我一开始觉得工作有些沉闷,但后来我们成立了信息咨询部,每个月坚持做一次与教育相关的报刊文摘,并刊印发到各个部门。渐渐地,有老师主动来找我们做信息咨询。在被需要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读博则是我提升自己最关键的时期。在我读博期间,我的导师徐引篪老师主持了一个国家课题,召开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来自全球各地的图书馆学专家齐聚一堂,开展学术研讨,这让我受益匪浅。

       说到怎么对这个行业产生热爱呢?我觉得是从我转到教学岗后,面对学生时,看到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做老师。在参加了杭州图书馆的一卡通论证会议之后,我开始对公共图书馆感兴趣,后来就从事公共图书馆研究。

       我关注到您曾在《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参与并主持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这实在是了不起的科研成就,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学术科研的感受呢?

       一开始感觉很难。读研阶段,要求不像现在这么高,所以我没有做太多科研。读博阶段,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布四篇论文才能开题,所以我比较焦虑,但逼一逼自己也就做出来了。在科研上,对我提升最大的是2013年的一个国家课题。因为国内没有相关研究,所以我们就从国外做起,当时有几位非常得力的研究生一起做研究,最后整个课题组一共发了18篇论文,出版了《图书馆阅读障碍症人群服务研究》一书。结题时,获得了“良好”的评价。科研做得多了,我就觉得:做科研不要怕,认真做就好。此外,还要多看英文文献。学术就是越做越顺的,和锻炼身体一样,只要坚持下来,就容易了。

       最初做科研,就是模仿。看别人的论文,哪怕如同八股文一样,要求怎么写,按什么步骤,首先把格式模仿到。别人在某个方面按什么思路写,自己在另一方面也按同样的思路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载体逐步电子化,公众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发生巨大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我觉得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趋势,纸质资源不会完全消失,比如报刊、小朋友的读物。现在书刊越来越贵,还是有很多人需要去图书馆看这些免费的图书。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优美的交流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做展览,对读者来说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机会。和其他行业一模一样,图书馆的服务是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的。

        您认为纸质资源电子化的看法是什么?

       会逐步电子化,但是速度没那么快。虽然电子书有很多优势,但是图书馆的电子化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

3.关于个人情况

       我们了解到,您还创办了“小蜜蜂乡村阅读公益助学中心活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情况吗?

       一开始是和朋友有想法,大概是 2009年4月,我们在广西创办了第一家“小蜜蜂乡村阅读公益助学中心”,到现在有40家了,从09年持续至今。绝大多数是在小学,有一两个在中学。

       您做这个公益活动,您觉得对您的反馈是什么呢?比如孩子们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从09年开始回访,每年挑一两家小学,做阅读推广活动,比如请英语老师、研究生或志愿者给他们上一节课。有些地方的小朋友表现得比较拘谨,但近两年我们去的地方,小朋友们表现得很活跃,校长说我们的书质量非常好,这样我就很开心。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时常感慨人生的意义,但我从来不觉得人生没有意义。首先我觉得我的职业很有意义,另外,每次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看到他们参与活动时的积极性和热情,我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

4.对母院和师弟师妹的寄语

       可以再说一下对师弟师妹们的寄语吗?

       年轻时要勇敢尝试,不要害怕,不用给自己限制框框架架。试一下,大不了就是失败,还有大把机会。我推荐大家看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培养钝感力,不要被轻易打倒,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是一件小事而放弃。

       今年正值学院四十周年院庆,也想请您表达一下对学院的祝福和期待。

       我希望学院越办越好,我也希望师弟师妹在中山大学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够在这个阶段回答前面的三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不仅是认识自己,更多的是认识世界。我最近看一篇文章,很多人把自己陷在坑里,有三个原因:自大、情绪化和封闭自我。一定要多去看看世界。